雅昌首页
求购单(0) 消息
周颢首页资讯资讯详细

【观点】画外文思

2014-10-10 14:49:57 来源:艺术家提供作者:周颢
A-A+

  《旧唐书》记载唐代画家阎立本时为工部尚书,尤善图画,太宗与群臣泛舟春苑歌咏甚欢,遂传呼立本画此场景,阎立本“奔走流汗,俛扶池侧,手挥丹粉,瞻望座宾,不胜愧赧”。其实,阎立本的文辞并不比那些侍臣差,但因以画见知,而被传来为他们写照,他感到是极大的羞辱,于是回来告诫子辈,“勿习此末伎”。

  其实,这种现象在中国传统文人之中并不少见。明代画家徐渭曾对自己作过这样一种评定,称其“诗第一,文第二,书第三,画第四”,也把绘画才能摆在末位。虽然徐渭的绘画成就在艺术家心目中有着崇高的地位,但文人士大夫从不以自己会画画而肖其能事,认为画画只不过是一种“末伎”,而诗文之“文”才是一个人最为内在之修养,无怪乎徐渭会以这种方式来给自己一个评判。

  按照孔子所说的“志于道,据于德,依于仁,游于艺”的观点,个人的行径应以内在之“道”为的矢,“仁”、“德”为依据,而“艺”只不过是“游”的一种方式而已。虽然这里的“艺”的狭义指的是“礼、乐、射、御、书、数。”但它仍可泛指中国人文玩的方式,如果把这一概念泛为“艺术”,它似乎也很合适。总之“游”是一种精神的逍遥,是一种心性的自呈。当然,如果没有内在的“文”亦或“道”作为支撑,这种精神上的逍遥就不可能像庄子所说的鹏那样抟扶摇而直上,搏击九千里,最多只能做一个低抢而飞的学鸠。

  从这样的角度再来看看古代的艺术大家,例如贯休、范宽、徐渭、龚贤等。他们清寂的笔墨并没有多少悦人耳目之处,他们其实是用各自的言说方式在构建一个“大我”,进而重构一道道人文景观、重构中国人的精神境界。画面所有元素的指涉,皆关乎一个人的生命意象,皆关乎文化精神。这样一种“文”与“道”在画面中之铸熔,即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式理想,亦可称之为艺术家的人文关怀。

  孔子说“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”。“习”,《说文解字》解释:习,数飞也。其实“习”就是反复实践的意思,就是按自己所学的去做。这也就是中国人所言的“践道”,所谓的“知行合一”,就是把所学所知内化为行为之自觉。因而,我们更注重“习”、“行”的过程,在这一过程之中体味到内心的快乐。在中国传统文人之中,如果你学到一肚子的学问,而不能“克己复礼”,不能“反躬笃行”,那么这些学问都是与个人无关的,与这个社会无关。这种知识并没有内化为个人之涵养。《礼记·大学》中开章明义地提出“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,在亲民,在止于至善。……自天子以至于庶人,壹是皆以修身为本”,而“明明德”的根本在于“修身”,可见它强调了先内在完善一个人,然后才能将个人最为理想之精神境界推诸天下。它首重克己、尽己、成己、成人、修身以达人、达天下。因此,在这个意义上,中国所有的学问都跟一个人有关,都关乎一个人的性命;中国所有的学问都是在围绕着一个人展开,都在成全一个人。通过这一途径来达到“内圣而外王”,用时下时髦的词汇,这才真正的叫做“以人为本”。

  近年来,艺术界提倡学者型艺术家,我想这一主张其实并不是让艺术家都成为学者,而是强调了“文”的重要性,更加注重了一个艺术家内在之素养。

  2007年金秋于虚斋

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,主要作为艺术信息、艺术展示、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。以世界文艺为核心,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。旨在传播艺术,创造艺术,运用艺术,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。

联系电话:400-601-8111-1-1地址: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

返回顶部
关闭
微官网二维码

周颢

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
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

分享到: